文|丁志文老師|AI行銷顧問×企業講師
7月2日,志文參加了一場「永續公益旅遊」。不只是一趟走訪北海岸五大景點的觀光行程,更是一趟將「公益理念」、「在地文化」與「ESG永續實踐」融合的心靈之旅。
從藝術出發,途經山海之境,走入社區與自然之間,也在實地行動中,重新思考「永續」與「旅遊」之間的連結。以下是我的旅程紀錄與感動分享。
金瓜石 × 奈良美智展覽:走入朦朧潮濕的一天
行程的第一站,是在金瓜石舉辦的《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》奈良美智特展。這場展覽位於台電金水基地,將藝術與環境、記憶與土地緊密連結。站在那幅為台灣所畫的主題作品《朦朧潮濕的一天》前,我彷彿也成了畫中人,感受到奈良筆下那份台灣特有的溫柔與山霧包圍的靜謐。
觀察:
- 展區推行線上預約入場,減少排碳與擁擠。
- 運用原有空間翻修再利用,實踐建築再生。
正濱漁港彩色屋:與社區共創的城市風景
接著我們來到基隆最美漁港-正濱漁港。被譽為「台版威尼斯」,屋舍一棟棟繽紛彩色,映照在水面上,美得像幅畫。
感動的是,它背後是一個社區參與、青年返鄉、藝術介入的永續典範。原本平凡的漁港透過共創工作室的改造與策展,變成了觀光打卡熱點,也變成了地方創新的活教材。
觀察:
- 藝術進駐不只是美化,而是與居民共創生活美學。
- SDGs 中的「永續城市與社區」在這裡具體實踐。
野柳地質公園:敬畏自然的教室
來到野柳,見到女王頭依然挺立於海風之中,這座天然雕塑是台灣地質奇景的代表。這裡不只是熱門打卡地,更是地球自然力量的展現。
志文注意到這裡已經落實永續旅遊管理:有明確的人流動線設計、教育性導覽牌、以及GTS綠色旅遊標章,讓遊客在欣賞景觀的同時,也能學會保護自然。
觀察:
- 成為環境教育場所認證的景點。
- 將ESG三面向融合:環境保育(E)、社會教育(S)、經濟活化(G)。
龜吼漁港:蟹香背後的在地韌性
萬里區的龜吼漁港,是一個令人驚豔的「小而美」漁村。這裡因萬里蟹聞名,讓地方經濟活絡。從早市到漁夫市集,遊客絡繹不絕。
觀察:
- 支持在地漁產,減少食材碳足跡。
- 每年創造數千萬經濟產值,實踐社區經濟永續。
朱銘美術館:山林中的藝術永續實驗場
來到朱銘美術館。這座位於金山的戶外美術館,結合自然山林與雕塑作品,走在其中像是置身於一場美學與靜心的洗禮。
特別欣賞它推動的「M.E.E.T.」理念:Museum(美術館)、Eco-friendly(友善環境)、Education(教育)與Together(社區共好)。無論是太極系列雕塑或藝術課程,都是將藝術轉化為社會影響力的最好證明。
觀察:
- 保持70%以上為戶外展區,減少建築耗能。
- 與企業合作偏鄉藝術教育,推動社會永續。
- 結合自然步道,實踐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。
在旅途中,認同並實踐永續公益宣言。
本次活動的核心 ,讓志文思考身為講師與顧問的社會責任。我們不只是在分享知識,更是在影響價值觀,傳遞公益的種子。
旅遊,是最溫柔的永續實踐
這趟旅程,志文不只是遊客,更像是行動支持者。從山城藝術到濱海社區、從地景保育到美學教育,每一站都用自己的方式演繹永續。
志文相信,未來的旅遊不只是放鬆與消費,而是一種「有意識的參與」,去支持、去學習、去留下價值。
用雙腳與眼睛,去觸碰這片土地的美好與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