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衝擊職場生態

變化與應對策略|志文老師觀點

近幾年,許多企業主在課後私下問我:「老師,我們公司要不要引進AI?會不會反而讓員工失業?」我總會笑著說:「不是AI要取代你,而是懂AI的人會取代你。」

身為一名培訓講師與AI行銷顧問,我深入觀察到:AI對職場的衝擊,不是未來式,而是現在進行式


職場正面臨變化

1.工作流程被全面重塑

現在透過 ChatGPT + Gamma 簡報工具,從文案撰寫、表格分析、流程設計,到行政公文草稿,AI 早已無聲無息地介入。

這代表:速度就是競爭力,誰懂
AI,誰就搶得先機。

2.新職能加速浮現

AI進入日常,我發現企業更需要這三種新角色
a.多模態資料詮釋:懂得詮釋AI產出的報表與分析。
b.情境式Prompt寫作:能精準下指令,讓AI更聰明。
c.AI倫理審核:負責驗證內容、維持品質與倫理。

在一次針對新創的內訓中,老闆就說:「我不怕員工用AI,我怕他不會用、亂用。」這正是目前台灣許多中小企業主的共同心聲。

3.標準化工作快速消失

回想幾年前,我在銀行授課時,一位櫃台人員說:「我們這份報表天天都要做、很煩。」現在,這些重複性的工作正在由AI自動處理。無論是客服、對帳、系統查詢,AI都比人快、準、穩。

也就是說,越標準的工作越容易被取代;越有「人味」的技能才不會被機器取代。


志文老師策略

1.提早學會與AI協作

想像AI是助理,不是敵人。像自己已經習慣把 ChatGPT 當作第一個腦力激盪的夥伴,無論是設計課程大綱、寫電子報還是優化社群貼文,它都能幫我省下大量時間。
重點不是AI會不會取代你,而是你有沒有學會如何跟它「搭檔」。

a.引入「AI夥伴」的角色分工:哪些任務可全權交給AI,哪些需人機共創?
b.AI與人類的互補:效率 vs. 情境判斷、創造力。


2.強化創意與判斷力

AI 可以產生內容,卻無法替你決定什麼才是對的策略。像我指導自媒體創作者時常說:「AI能幫你寫腳本,但腳本要打中人心,還是得靠你的直覺與經驗。」

這些人類專屬的能力,正是你無可取代的價值。

重複性工作的取代:

a.企業或個人識別“容易被AI取代”的崗位,並規劃職能轉型方案。

b.導入AI工具前的「流程盤點」,找出真正可以提效的工作項目。


3.人機協作的混合職能

未來職場需要的不再是「單工」人才,而是會分析、會溝通、懂AI、懂應用的跨域型人才。我建議大家可以從一個簡單任務開始:用AI寫一份Email、做一次簡報,開始感受「人機合作」的節奏。


做法:

1.AI協作能力訓練:

模擬協作場景,如「用AI設計流程」、「與AI共同撰寫報告」。
規劃“人機共創”工作:強化 Prompt 與即時判斷能力。

2.創意 + 策略 + 判斷力的進化版

加入「AI反饋解讀」能力:如何從AI的產出中汲取洞察,做出高品質判斷。
激發「策略式提問」技巧:運用對話式AI引導出有價值的回應。

3.混合型職能設計

建立「T型技能圖譜」:垂直掌握一項AI相關技能,水平拓展跨域知識。
結合專業領域與AI工具:如教育者 + Copilot、行銷人 + Chatbot、設計師 + Midjourney。


結語

AI不是職場的終結者,而是能力進化的催化劑。你若現在開始學習,就已經領先多數人一大步。未來職場最搶手的,不是懂AI的工程師,而是懂策略、能創意、會協作的「AI應用人才」。

我是志文老師,一起學AI、變現、成長,用工具強化職場競爭力。